紫云《斗数论兄弟》PDF电子书下载。
距二○○一年出版《斗数谈父母情》至今已八年。时间隔这麽久,原因无他,主要是为续写这集专论《斗数论兄弟》,这在斗数命理方面属于比较冷门的部分,因此可兹探讨的命例,取得不易。幸有诸同好热心提供命例,使本集得以顺利完成,实表感谢。 兄弟本是六亲之一,这项亲情在农业社会时代,由于一个家庭的子女较多,因此兄弟姊妹也较多,也因为多半同住祖宅故居共营生计,因此兄弟常有相互依存营生,共谋家事或农耕的密切关係。时至近代,由于社会环境变迁,兄弟们长大后,皆各凭志向各奔营生,因此兄弟间的关係,自然比往昔淡薄。另外,由于生男育女的观念改变,昔日的多子多孙多福气观念,已被重质不重量的“两个恰恰好”所取代,甚者,在政府一胎化的政策下,属于人伦之一的兄弟(含姊妹)伦常关係,自然与往昔明显不同。这种现象,大概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都有类似情况。 因此在本专集里,不再着重于传统所探讨的兄弟有几人,姊妹又有多少的命理推论。原因无他,命理既是探讨人生一辈子的实际问题,因此当时代不同,而使兄弟方面的实际状况有所改变时,自应以符合当代人生的实际状况来讨论才比较实际。斗数命理虽然渊源已逾千年,但后继者在此方面的钻研,自然不能泥守古老观念而置因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实际人生于不顾。 老祖宗所传下的这项文化珍宝,也就在这与时并进的不断探讨之下,才能弥久常新,而为后代子孙所用。距上一本专集出版至今虽已有八年,但这八年间,对笔者而言,却有着很难忘怀的伤感情事。 恩师何茂松老师,已于壬午年(二○○二)魂归道山。生我者父母,但斗数命理之学,授业于恩师。笔者这一生虽庸庸碌碌乏善可陈,但因得之于恩师的命理教诲,使我凡事皆能谨慎坚守为人应有的本份,而不致有所逾越。 同寅,也是大学老同学,更是年轻时一起创业的老伙伴 李文庆董事长,也于甲申年(二○○四)作古。假定笔者逾三十多年的工作不稳定,将会为家计奔波而无法持续不断于斗数命理的探讨。如今一起开创的公司,在既有基础下,也庆幸后继得人接棒,使公司业绩持续壮大,这该可告慰往日老战友的在天之灵。 前原子能委员会副主委陈国诚博士,于癸未年(二○○三)底因车祸而遽然英年早逝。陈博士係日本大坂大学(大坂帝大)发酵工程系工学博士,于担任原子能委员会副主委之前任教于清华大学。约在一九八七年左右,笔者为师代劳,讲解“斗数星曜赋性”时,他曾前来听课。星易图书网。在往后的交往中,陈博士那种对斗数命理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询及命理问题时的条理分明,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前一次闲谈时,他曾说:“命理之用以探讨人生,虽然具形而上的玄学味道,但所谈道理不能违背现实人生,因此要有一套具备贯通事理的逻辑,才能为人所用,否则都是空谈。”真不愧是博士级学者,笔者真的领教到了所谓“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没有”这句话的真义。 陈教授生前与笔者虽时有来往,但相识却自那一次笔者为师代课机缘。但他在学识上求知求是的用心与鲜明的逻辑观念,也的确使笔者日后在斗数探讨上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故人已去,但往事历历如在眼前,这三位直接或间接对笔者在斗数命理的探讨途径上,都有过使笔者难以忘怀的感谢与感恩,因此藉此专集之出版,特此一志。 笔者已出版的斗数论集,从《斗数论子女》开始皆经由云峰兄处理稿件并撰写导读,这两本附有导读的专集,若读者能在阅读专论之前先行详读,相信对本专文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云峰兄也是位条理清晰,擅长抽丝剥茧的佼佼者。在近几年间,他不断的给笔者提供探讨某些比较错综複杂的斗数命理问题专用的电脑程式,不但使笔者能把累积几十年的疑难悬案,得以逐项解开,也同时解开了不少自古认为艰难,甚至无法解开的谜题。 遗憾的是,云峰兄这几年间一直身体欠安。这期间虽遍求中西名医,但均药石罔效,竟于己丑年(二○○九)三月底往生。笔者从此失却一位斗数研讨知音,也使今后在斗数命理更深入钻研需用及新电脑程式时,已求助无门。 笔者虽逾七十,但觉有待继续探讨之斗数问题尚多,惟如今云峰兄已驾鹤远去,往后笔者若想再行探索斗数命理更深入的问题,已无尖端的之电脑新程式可以使用。星易图书。 如今除为云峰兄之往生而感伤外,也为笔者对今后能否继续在斗数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甚觉茫然。 在斗数命理的途径上,笔者何其有幸,先得前董事长叶禾田先生的引见而得遇恩师。 在近四十年的过程中,也得到不同人士直接或间接的助力与正面影响,使我在这条斗数命理的路途上,尚有差强人意的些微心得。